1855年,病榻上的博尔济吉特氏费力地抬起头,目光中满是渴望,紧紧盯着身旁的养子咸丰皇帝。她那疲惫却坚定的眼神,如同在无声中诉说着什么。咸丰见状,急忙避开那锐利的视线,转头望向身边的恭亲王奕訢,焦急地问道:“六弟,母亲今日情况如何?”
听闻此话,奕訢顿时跪倒在地,泪流满面,哽咽着说:“病情依旧严重,殿下若能赐予一太后封号,她才能安心离去。”
咸丰尚未细思,只淡淡回应了一声“哦”。
然而,奕訢听到这轻轻的一声“哦”,似乎得到了一道圣旨,立刻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房门,奔向军机处。他一路疾跑,高声呼喊:“上谕:封皇贵太妃为皇太后……”
然而,博尔济吉特氏在被封为太后的第九天,终于安详闭上眼睛,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
展开剩余92%就这样,奕訢几乎是以矫诏之势,为母亲赢得了太后的封号。
但这一举动,却彻底激怒了本已对他心存怨恨的咸丰。
因此,博尔济吉特氏在清朝历史上,沦为一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杂牌皇后。
那么,咸丰为何对养母如此冷酷?他与弟弟奕訢之间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纠葛?
这一切,还得从博尔济吉特氏入宫的故事说起。
1825年,年仅14岁的蒙古美人博尔济吉特氏,正值花样年华,天生丽质,风姿绰约。
作为正蓝旗的满族少女,她像其他满族女子一样,有资格参加宫廷选秀。
她精心梳妆打扮,兴奋地踏入选秀现场。
凭借她娇美的容颜和出众的气质,很快就吸引了当时44岁的道光皇帝的目光。自那一刻起,道光的视线便始终停留在她身上,似乎被她深深吸引。
她心里清楚,自己已经赢得了道光的青睐。
尚未正式入宫,她便被封为静贵人,宫中不断送来丰厚的赏赐,堆满了她的门前。
很快,她被道光接入皇宫,成为后宫中备受宠爱的嫔妃之一。
此时,道光已近50岁,却只有一位儿子奕纬。他对儿子的期盼已达极点。
生育皇子,成为了博尔济吉特氏肩上的重任。
幸运的是,入宫仅一年,她便传来了怀孕的喜讯,内心充满喜悦。
道光更是欣喜若狂,二话不说便封她为静嫔。
她也不负众望,为道光诞下第二个儿子。
这让她终于放下心中的重担,意味着她的地位日益稳固,也为未来争宠奠定了基础。
儿子的诞生,使她的晋升速度如坐火箭般迅猛。
刚出月子,她就被道光亲自带去举办封嫔仪式,不到两个月,又被册封为静妃。
随后,她陆续生下两子一女,其中三儿子正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恭亲王奕訢。
奕訢的降生,也让她深陷后宫权力斗争的漩涡。
奕訢出生第二年,她不再是普通妃嫔,直接晋升为后宫二把手——贵妃。
然而,正值此时,孝全皇后忽然驾崩。
道光见到皇后去世后,留下了只有10岁的儿子咸丰,泪如雨下,心想这情景正是当年的自己。
整个后宫中,最适合照顾幼子的,正是博尔济吉特氏。更何况,咸丰与奕訢年纪相近,只有两岁之差,照顾起来更为方便。
想到这里,道光握住咸丰的手,带他来到博尔济吉特氏面前,正式将咸丰托付给她照料。
道光并未吝惜,对她恩宠有加,封她为皇贵妃。
虽然此次封妃并未冠以“摄六宫事”之名,但宫中人皆明白,她实际上是代理皇后,未来必将登上后位。
自此,后宫大权紧握在她手中。
道光最宠爱的两个儿子——咸丰和奕訢,均在她掌控之下。虽说谁能继承皇位,她都将受益,但她更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奕訢登基。
因此,她时常在道光耳边低语,赞扬儿子的贤能,暗中影响皇帝的立储决策。
正当道光在两个儿子间犹豫不决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袭来。
1849年冬季,辞旧迎新的时节,本该欢庆的宫廷却笼罩着哀愁。
74岁的孝和太后猝然驾崩。
虽是道光的养母,但两人感情深厚,太后的离世令道光悲痛欲绝,泪水长流,使他本已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。
博尔济吉特氏万万没想到的是,太后葬礼刚结束仅34天,道光因悲伤过度,体力透支,奄奄一息。
在病床上,道光派人召来六阿哥奕訢。
博尔济吉特氏看到此景,心中燃起一丝希望,认为这是朝廷暗示奕訢将被立为储君,而她梦寐以求的后位近在咫尺。
然而,咸丰却突然来到病榻前。
望着咸丰,道光叹了口气,昏迷间含糊地问:“六阿哥来了吗?”
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奕訢的话,刺痛了咸丰的心。
兄弟为争皇位已然生出裂痕,父亲的偏爱更是火上浇油。
最终,道光未能渡过难关,撒手人寰。
宫中哀嚎遍地,人心惶惶。
所有人焦点聚集在遗诏上,博尔济吉特氏亦不例外。
依照清朝规制,自雍正以来,为防止九子夺嫡,皇位继承人名单被密封于鐍匣内,安置于乾清宫“正大光明”匾匾后。
内务府大臣文庆当众宣读遗诏,众人震惊:咸丰被立为储君。
然而,文庆还发现另一条遗诏,将奕訢封为亲王。
据《清史稿》载:“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,尔王大臣等,何待朕言,其同心赞辅,总以国计民生为重,无恤其他。特谕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。”
消息传来,博尔济吉特氏顿时瘫软坐地,她明白自己后位无望。
无论如何,咸丰终于顺利登基。
但他对父亲临终的偏心心存芥蒂,看到遗诏中奕訢的名字,更觉挑战自己皇权。
刚登基的咸丰尚未巩固根基,无法立刻对奕訢动手,只能表面示人以忠孝仁慈。
父亲去世第七天,他即匆忙下诏,将养母封为康慈皇贵太妃。
同时将她迁入先太后的万春园,亲自每日早起问安,如同亲生母亲般看待。
但博尔济吉特氏并未死心,深知咸丰的仁孝,曾多次与他私下谈及想要太后名分的愿望。
咸丰心知肚明,却总是避而不答,转移话题。
养母若登太后宝座,奕訢势必借此水涨船高,这正是咸丰最害怕看到的局面。
因此,他始终拒绝了这一请求。
没想到,心病难解的博尔济吉特氏最终因忧虑成疾,病情加重。
这便是文章开头的场景。
据《祺祥故事》记载:咸丰问安时,奕訢泪流跪地诉说母亲危重,求封号以慰其心,咸丰简短回应“哦”,奕訢遂急传圣旨。
咸丰对奕訢的行为怒不可遏,但仍强忍,将养母封为太后。
历经三十年拼搏,博尔济吉特氏终于得享太后之位,然而仅九天便辞世,年仅44岁。
但咸丰心头积怨未消。
她去世仅十二天,咸丰便以奕訢在丧事办理中疏漏为由,剥夺了奕訢所有权力。
这不过是序幕。
关于她的身后事,咸丰大幅降低规格。
首先,她未获单独建陵。
1855年,博尔济吉特氏灵柩在奕訢护送下安葬。
按清朝规矩,道光之后的皇后去世应享有专属皇后陵寝,然而咸丰却未予以遵守。
她被葬于昔日妃园陵寝,未获单独皇后陵的尊荣。
其次,她未享道光谥号,神牌亦未升入太庙。
作为太后,她的神牌理应进奉太庙。
但升殿当天,奕訢被提醒,只能将神牌置于奉先殿。
谥号本应12字,并包含道光庙号,咸丰只赐八字,且未附带庙号。
清代所有皇后,唯独顺治董鄂妃未得庙号。
《清史稿》记载:“上谥曰孝静康慈弼无抚圣皇后,不缀宣宗谥,不祔庙。”
咸丰此举昭示,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身份远低于常规,实为杂牌皇后。
幸运的是,咸丰去世后,奕訢掌权,终于为母亲正名赐谥,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太后。
博尔济吉特氏临终前,终得如愿登上后位。
但撇开咸丰和奕訢的权力纷争,博尔济吉特氏本质上只是个母亲。
她操持后宫事务,悉心培养养子咸丰与亲生儿子奕訢。
不可否认,咸丰与奕訢的成长背后,离不开她的默默付出。
可惜这位可怜女子,却被权力与欲望的漩涡蒙蔽双眼。
其实,她早已拥有一切:后宫掌控,皇帝宠爱,儿子贤能,还有养子的孝顺,为何还要贪恋那一步虚名呢?
正如古语所说:“知足常乐。”
关注@文史斋,一起重温更多经典历史故事,品味人生智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