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9年,湖南一位少年在山坡上放羊时,忽然发现了一个泛着黑色光泽、形状怪异的金属物体。他吓得魂不附体,连忙跑回家告诉家人。
这名少年名叫艾心斋,是桃源水田乡茅山峪新民学校的学生。那天,一场大暴雨刚刚过去,空气格外清新,山坡上的青草青翠欲滴。艾心斋正赶着羊群,在家附近的山坡上放牧。
突然,他在暴雨冲刷出来的沟壑中,看见了一个奇异的金属器物,通体散发着黑色光泽,形状古怪且不似凡品。顿时,他浑身起了鸡皮疙瘩,心里一阵发毛,吓得转身飞奔回家。
艾心斋将这件奇异的金属物讲述给父亲艾清宴听,父子俩便一同前往那座山坡,翻看那个金属物体。细看之下,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,一是器盖,另一是器身,整体雕刻着龙纹、风纹和兽纹,融合了立体雕刻、浮雕和线雕技法,显得格外雄伟庄重,华丽非凡。
虽然二人不懂这东西具体是什么,但从精致的工艺判断,绝非普通物件。于是,他们没有声张,悄悄将宝物带回了家中。
展开剩余77%他们本以为此事能够秘而不宣,然而艾心斋毕竟年少轻狂,在一次与小伙伴玩耍时,不经意间将自己在山坡上发现宝贝的事情说了出来。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,最终传到了名叫石瑜璋的古董商人耳中。
石瑜璋立刻展开打听,找到了艾清宴家中,表明来意,开价400银元欲买下这对金属器物。艾清宴心生疑虑,只拿出下半部的器身示人,谎称这就是从山坡上捡到的全部宝贝。石瑜璋不疑有它,便迅速付钱买走了器身。
石瑜璋离开后,艾清宴越想越觉得不妥,担心家中留下的器盖会惹来麻烦。恰巧儿子需要交学费,艾清宴便带着器盖去了学校。
校长钟逢雨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民国教育家,两年前独自一人创办了新民学校。看到器盖后,他被其独特的纹饰和质感深深吸引,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凡物,立马提出以800银元高价购得。
得到器盖后,钟逢雨翻阅大量史料,仔细辨认铭文,确认这是一件商代青铜器,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,是商代晚期的盛酒器皿,名叫“皿方罍”。
随后,钟逢雨找到艾清宴,详细了解皿方罍的来历,得知器身早被古董商石瑜璋买走。无奈之下,钟逢雨转而求助当地军阀桃源驻军团长周磐,希望借助军力追回器身。
与此同时,石瑜璋也听闻器盖的消息,知道自己买下的器身还有配套的器盖,便找到周磐,表示愿意出高价购回器盖。
周磐经过权衡,双方都未满足条件。石瑜璋不甘心,转而贿赂周磐的上级军官,承诺事成后给予丰厚回报。贪婪的军官随即派兵无故搜查新民学校。幸好钟逢雨早已将器身藏在校外,搜查队空手而归。
钟逢雨明白继续持有器盖恐有生命危险,遂再次找周磐,表示愿将器盖捐献给国家,只求国家出资支持学校。
周磐大喜,立即给钟逢雨5000银元和5000元期票,将器盖收入囊中。钟校长则将全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和教育事业。
与此同时,石瑜璋将器身辗转卖出,经过多次转手,最终流落国外买家手中。
1950年,周磐在昆明被捕,为求减刑主动上交了皿方罍的器盖。
1956年,这件器盖被湖南博物馆收藏,但器身仍漂泊海外,国宝未能合璧,令人痛惜。
2001年,有消息称皿方罍的器身将在纽约佳士得拍卖。上海博物馆联手保利艺术博物馆积极参与竞拍,遗憾的是,最终被法国买家以924.6万美元竞得。
时光推至2014年,皿方罍作为压轴藏品再次亮相佳士得拍卖会。湖南省博物馆联合本省收藏家群体发起全球呼吁,劝告企业家与收藏家放弃竞拍,希望皿方罍“身首合璧,完罍归湘”。
他们还致函佳士得,强调皿方罍作为国宝流失的特殊意义,愿筹措两千万美元,力求在拍卖前实现国宝回归。
经过佳士得与卖家多番协商,最终达成圆满协议。皿方罍在分离近九十年后,再次实现器盖与器身合璧,重回故里。
如今,皿方罍被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,成为该馆无可替代的镇馆之宝!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